慾力再現論(resurgence of libido)
1.本我支配自我
2.理智主義
3.禁慾主義
Anna Freud 認為青少年期是一段內在衝突、心靈失衡且行為不穩定的時期。
嬰兒早期的性慾與難以控制的攻擊行為在青春期甦醒性成熟 增加了性衝動與本能驅力增強攻擊的能量, 本我與超我間激烈開戰,若自我無法居間調停,則易造成
1.本我支配自我
低挫折容忍力.過度衝動.尋求本我的滿足
只顧滿足個人的興趣.不顧他人的反應
易盲目服從.反抗權威.滿懷不切實際的理想
2.自我反應的固著.僵化
為壓抑本我,而使自我日益固著.僵化,手法無法因地因時作彈性改變,有兩種特有之防衛機轉
禁慾主義(asceticism) 拒絕沉湎於任何形式快樂活動的[心理反應
理想化(intellectualization) 將內在衝突或友誼.愛等衝突予以抽象化或理智化
所以常否定快樂的追求.過份理想化.自命清高
#佛洛伊德-本自超
本我(id)
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