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

一、哲學意義

窮究教育的原理原則

Philosophy愛智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哲學與教育

()Philosophy for Education哲學為教育

()Philosophy in Education哲學在教育

()Philosophy of Education哲學的教育*原理原則

 

二、教育、科學、哲學關係

科學哲學-邏輯實驗

哲學科學-簡單方式讓大家了解

教育哲學-教育核心為何

哲學教育-哲學系上的課ex.形上學

科學教育-我國北一女用科學來教導學生

教育科學-教育走向系統化

 

()教育v.s科學

1.康德(Kant)貢獻教育講座

2.赫爾巴特(Herbart)教育學之父,教育科學化

()教育v.s哲學

1.杜威(Dewey)源自1916《民族與教育:教育哲學》

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2.康德(Kant)

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

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3.歐陽修

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

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

 

三、哲學功能

()分析:釐清意義

()規約:涉及價值真、善、美

()思辨:探索討論

四、哲學議題

()形上學

1.意義:物理之後→由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用經驗分析所寫

(1)宇宙論-天體萬物皆來自於水

ex.泰利斯、畢達哥拉斯

(2)本體論-本質、存有、實體事物本質的討論

ex.現象學、批判理論

2.學派:

 

學派

主義

代表

目標

解釋

(1)

心靈實體說

理性

柏拉圖/亞裏斯多德/笛卡爾

重目的

人的靈魂是真的

(2)

心靈狀態說

經驗

休莫/赫爾巴特

重實質

人是有意識

(3)

實驗心靈說

進步

詹姆士/杜威

重經驗

(主動)

偏重心理學中的行為RS

(4)

唯物心靈論

行為

(ㄒㄩ)(ㄐㄧㄝˊ)/華德生

重經驗

(被動)

人的心靈會修正

(5)

完形心靈論

格式塔

馮德/柏林學派

重整體

整體大於部分之合

 

()知識論

1.檢證-觀念分析→設證、論證

符應說、貫通論

2.真假、是非

3.學派

 

主義

解釋

教育

內容

代表

(1)

理性

思考、懷疑

形式訓練

先天知識

笛卡爾

(2)

經驗

感官

教育萬能

後天知識

洛克

(3)

調和

感性、理性、悟性

批判理論

先天形式(感性悟性)

後天材料 )

康德

(4)

實驗

經驗

做中學

 

杜威

()倫理學→善

品德、道德、倫理學

1.品德

(1)性善論             孟子        V.S   盧梭                動機善

(2)性惡論             荀子        V.S   基督教            動機惡→結果是善

(3)性亦善亦惡     楊雄        V.S   柏拉圖

(4)性無善無惡     告子        V.S   洛克

(5)性三品             董仲舒/王充/韓愈

2.道德

(1)學派

哲學王

知德

軍人

勇德

生產階級

節制

 

 

a.早期

(a)柏拉圖(Plato)-哲學王

(b)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18th

(a)康德(Kant)

主內派/嚴格主義-重動機                           以平等對待平等→平等原則

對自己內心良心的準則                     以不平等對待不平等→差異原則

(b)彌爾、邊沁(MillBentham)

主外派/效益主義-重結果                                   最大的幸福是功利主義

外在處罰,比較出來的結果                                             伊比鳩魯/墨家

(2)倫理學

a.德行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宜高邁倫理學

b.義務論-康德(Kant)

c.效益論-彌爾(Mill)

d.自我倫理學-傅柯(Faucaut) →不斷規約、修練

e.情緒倫理學分析哲學

f.正議論-郭德堡(Kohlormas)

g.批判論-哈馬士(Habermas) →辯論倫理學

h.關懷倫理學-諾丁斯、姬利根(Noddingse Gilligan)

()美學→美

美的知識、鑑賞美

1.鮑爾加登(Baugarden)-美學之父

2.康德(Kant)-第三本《判斷力批判》

3.席勒(Shiller)-《美育書簡》

4.艾斯納(Eisner)-《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

5.蔡元培-五育

()宗教→聖

教堂、教義、經典、儀式

()理哲學

1.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演譯法

2.培根(Bacom)-歸納法

3.杜威(Dewey)-問題解決法/思維術

4.彌爾(Mill)-一致法/差異法/聯合法/殘條法/共變法

5.波柏(Popper)-否證法/反證法→社會點滴功能~類似~漸進決定林布隆(Cindblom)

ex.天下烏鴉一般黑、《雲與鐘》自由與理性

(1)客觀物理世界

(2)主觀精神世界

(3)人類精神對象/逃離世界

()社會哲學

社會、社區、社群

1.個人主義

尼采(Nietzsche)、盧梭(Rouseau)《愛彌爾》

ex.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2.社會主義

孔德(Comte)、涂爾幹(Durkheim)《民約論》

ex.覆巢之下無完卵

()懲罰哲學

懲罰、體罰、管教

1.規準

(1)正向規準-合情、合理、合法

(2)反向規準-無效不罰、無益不罰、無據不罰、無需不罰

2.學說

(1)報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2)懲戒-象徵

(3)寬恕-原諒

()教師哲學

1.古希臘-教樸、辯者→貴族有時間就會去市場吵架

2.中世紀-經師→漢代出現

3.文藝復興-人師

4.科學時期-教書匠

5.後現代時期-知識份子

ex.季胡(Giroux)

(1)順從

(2)抗拒-故意反對

(3)霸權-要求別人與他相同

(4)轉化-期待老師轉化知識份子

五、哲學史前期依照時期分類

希臘

中世紀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浪漫主義

20世紀

 

 

 

 

 

現象詮釋

 

 

 

 

 

法蘭克福(-階級)

 

 

 

批判主義

唯心/唯物

新馬(-公平)

 

 

 

 

赫爾巴特/文化

 

軍國民/博雅

宗教

不同勢力

自然

浪漫

 

觀念界(共相)

芳濟派

人文主義-人文

理性/結構

後結構/存在

後現代

現象界(殊相)

道明派

宗教改革-新教

經驗實證

 

觀念

 

 

唯實主義-啟蒙

 

實用/實驗

進步/重建/永恆/精粹

 

()希臘

1.目的

(1)斯巴達-軍國民教育反體罰全民皆兵

(2)雅典-博雅教育重文化

2.思想(辯者)

(1)普羅哥拉斯(Protagoras)

ex.人為萬物尺度

(2)蘇格拉底(Socrates)→西方孔子、父親雕刻師、母親助產師

ex.知人無知,知其德,福德一致-把哲學帶著走,讓大家皆可談哲學

(3)柏拉圖(Plato)→哲學王

成名是因為會法律、會打仗

a.二元世界

 

觀念界-共相

(Idealism)

形而上

抽象

大學

水果

理性

柏拉圖(Plato)

笛卡爾(Descartes)

現象界-殊相

(Realism)

形而下

具體

東吳師大台科台大

Applebanana

經驗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培根(Bacom)

 

b.人有三種

哲學王

知德

軍人

勇德

生產階級

節制

 

 

 

 

(4)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百科之王~創很多新的科目ex.形上學、倫理學

ex.小馬未離開母馬就踢母馬,吾愛吾師更愛真理

方法論-演譯法

()羅馬

1.目的實用教育

2.思想

(1)西賽羅大文豪

西賽羅主義-形式主義

(2)坤體良羅馬孔子

主張學校教育-原本古羅馬是家庭教育為主反體罰

()中世紀

1.目的宗教思想

2.思想

(1)芳濟派-奧古斯丁(灰衣托鉢僧)

唯實論理性

(2)道明派-多鴻斯  (黑衣托鉢僧)

唯名論經驗


()文藝復興出來不同勢力

1.人文主義→反中世紀主要以對抗貴族為主

(1)歷史

回溯希臘時期

(2)當代

文藝復興佩脫拉克(Petrarch)-亦善亦惡反體罰

人文主義伊拉斯莫夫(Erasmus)

(3)現代

a.

新人文~文化主義~斯普朗格(Spranger) 狄爾泰(Dilthey)、保爾森(Paulson)

(a)目的

主觀精神客觀化、環境生態

(b)現代

課程:文化材

方法:教化成六種人格-保存文化、傳達文化、創造文化

b.

(a)古典人文主義-巴比特(Bobbitt)

(b)科學人文主義-杜威(Dewey)

(c)基督教人文主義-馬斯坦(Martain)

2.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新教教育

(1)新教派

a.路德b.喀爾文c英國國教

(2)舊教派

a.耶穌會b.兄弟會c.小學校

3.唯實理論→湯姆士-啟蒙教育

教育科學運動、應用階段式教學、兼顧通才與專才培養

(1)人文唯實-威夫斯(Vives)反智主義

利用古代文學,為手段達到目的。傳授智識,有益於生存

反中世紀針對一般人都反對

(2)社會唯實-蒙田(Montaign)旅遊保健

力主實用教育的重要,如師需訓練生現世生活

(3)感官唯實-康米紐斯(Comeniu)《世界圖解》

培根(Bacom)創的利用科學歸納法用於教育


()近代-懷疑、科學

1.

(1)笛卡爾(Descartes)-理性主義近代哲學之父

a解釋

比較相信客觀我思故我在

b目的

懷疑科學

(2)盧梭(Rousseau)-自然/浪漫主義

a歷史

道法自然

b當代

1762年《愛彌爾》《民約論》

c現代

後現代主義

2英→經驗主義

(1)培根(Bacom)-海洋哲學近代科學之父

a目的

感官教育

b解釋

舊瓶裝新瓶相信數量

c方法論

歸納法

d四大偶像

(a)洞穴-自我個人的錯

(b)市場-語言                  人云-八卦語言

(c)種族-習俗一般人的錯      人云-觀念的錯

(d)劇場-學統

(2)洛克(Locke)

a解釋

人生如白紙或蠟板

b知識

重視身體強健

c課程

內感官-反省

外感官-經驗

六、哲學史後期依照國家分類

()

批判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

1.批判主義/批派理論

(1)哲學角度

a解釋

承襲馬克斯理論對對社會上的立場提出疑慮

b確立

主體性,把人的主體找到包含不合理的

c歷史

康德

(Kant)

三大批判

黑格爾

(Hegel)

唯心論

馬克思

(Max)

唯物論

公平性

(青年)

新馬克斯

法蘭克福學派

階級制

(老年)

 

a純粹理性批判

知識感性、理性、悟性

b實踐理性批判

道德義務良心的標準

c判斷力批判

美學

a唯心論

b正反合辯論

 

a唯物論

b階級意識

 

霍克海默-辯證

(Horkheimer)

阿多諾-資訊/文化

(Ardorno)

馬克色-單同度的人/異化

哈伯馬士-溝通理性

(Habermeas)

(2)教育角度

a目的-科學

 

 

 

 

經驗分析

歷史分析

批派重建

b興趣

 

 

技術

實踐

解放

c知識符碼

 

 

勞動

語言

權力

d教學-四段法

 

 

 

 

質疑反省解放重建

e溝通

 

 

 

 

真理真誠正當性可理解

f課程

 

 

 

 

破除意識形態-性別、課程不合的要消除相似於潛在課程

(3)範例

a隨著科技文明工具理性,可能對人性產生扭曲,因此特別著重於揭漏真相,鈄過辯證與反思追求主體的自由與社會的解放。

b流行音樂已經成了文化工廠,缺乏藝術主體性,不是合當教育內容。

c提醒大眾不要把孝心葬送在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中,不可將人性以物質為基礎。


2.現象詮釋學

(1)解釋

現象胡塞爾(Husssel)-科學的科學,將現象背景做深入了解

詮釋海德格(Heideggein)→教職工作相當等於詮釋學

a溝通之學,事物、概念清楚

b方法-溝通、理解、視野、交融大家看法一致

(2)哲學角度

a現象知識論

(a)本直直觀-理性如何構成

(b)入括弧-討論的事情不精準

(c)序而不論-有想法不會表達

b詮釋

(a)希臘-愛馬士(Hermes)

(b)羅馬-法律詮釋學

(c)中世紀-聖經詮釋學

(d)現象/存在詮釋學-海德格(Heideggein)

(e)視野交融-嘉達美(Gadamer)

(f)批判詮釋學-哈伯馬士(Habermas)

(3)教育角度

a現象

(a)目的-釐清教育讓學生呈現自己,老師將學生背景忽略,以自己覺察去理解學生

(b)課程-派納在概念化

(c)現象社會學-休茲(Shutz)

(d)俗民方法論-葛芬柯(Garfiukel)

b詮釋

(a)目的-溝通人類互動過程產生社會建構的意義

(b)課程-派納的再概念化課程

(c)教學-對話


()法國

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

1結構主義

(1)哲學角度

重結構、重能指所指、重視客體整體

(2)教育角度

a索緒爾(Saussure)

語言學→S+V+O

b阿圖賽(Althusserl)

國家機器學校是複製的機器

c伯恩斯坦(Bernstein)

分類架構統整是弱弱、聚斂是強強

d皮亞傑(Piaget)

認知結構

2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1)哲學角度

修正結構、重主體

(2)教育角度

a傅柯(Feucault)

(a)挑戰結構

(b)方法論《考古學》《宋譜學》

(c)事物秩序

b柯恩(Kuhn)

修正結構、典範轉移

3存在主義→重視人

(1)哲學角度

a重負責、時間、選擇主體

b比較相信主觀、重視學生抉擇

(2)教育角度

a目的

真誠決斷參與自律個性忠貞

b課程

教材文學藝術

c教學

師生關係-Buber(I-Thou)水平關係

d代表

(a)尼采(Nietzsche)-超人

(b)沙特(Sartre)-我在顧我思

(c)海德格(Heideggein)


4後現代主義

(1)哲學角度

a重主體、重文本遊戲

b多元、動態、擺脫單一化

c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

(a)法農(Fanon)法屬阿爾及利亞人《白面具黑皮膚》

(b)薩依德(Said)《鄉關何處》

c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激動主義……11派整合

(a)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b)諾斯丁(Noddings)關懷重心與關係,非道德推理或理性

(c)姬利根(Gilligan)女性的觀點發聲、反對郭爾堡(Kohlberg)

(d)貝爾(bell)融合教育學

(2)教育角度

a目的

(a)中心、反體系、反後設敘事

(b)後現代批判理性主義

(c)結論是反對一種方式、反對唯一的答案

(d)了解人間事務都是多元及差異並立

(e)視以生態為本的教育體系

b課程-

(a)族群、性別

(b)檢討課程中的文化霸權

c教學-

(a)重視對於傳統主流的質疑

(b)貢獻-添加-轉化-行動

d代表-李歐塔(Lyotard) →後現代主義之父

5建構主義

(1)哲學角度

知識是建構而來

(2)教育角度

a個人-皮亞傑(Paiget)基模、平衡

b社群-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文化


6批派教育學→成人教學短時間學會

(1)哲學角度

a人性化德教育志業

b意識覺醒

(2)教育角度

a教育不是用來訓化人民,而是來解放人民

b提問是教育取代囤積

c代表

(a)費雷德(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

  人性化教育、意識覺自營

(b)季胡(Giroux)《邊界教育學》主要反對後現代主義

  跨族群(多元主義)、跨性別(女性主義)

(c)艾波(Apple)《意識形態與教育》

(d)莫連豪爾(Mollenhauer)《教育與解決》

(e)布萊梅爾(Brameld)文化政治學是只知式的生產及權力、教育及是力量。


()英國

1.邏輯實證/分析哲學→維也納學園

(1)哲學角度

邏輯實證(邏輯哲學)-透過哲學探索羅素

分析哲學(日常生活分析)-分析釐清真理維根斯坦

*解析

維根斯坦(學生)的老師羅素,羅素要維根斯坦寫一篇論文但他無法完成,去中小學上班時他發現大家無法了解他所講的邏輯實證,所以他把邏輯實證改成日常生活版本的,還跑去編相關字典,但是字典裡的解釋篇編的比查的字還難,所以轉向分析哲學

 

(2)教育角度

透過邏輯呈現世界原子

*特殊地名

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論(量化)→語言分析回到事物本生

芝加哥學派-符號互動論(質化)→市場經驗與自由放任

法蘭克學派-批判理論

倫敦路線派-觀念分析(理性啟蒙)

葛蘭西學派-文化霸權

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

 

2.觀念分析學派/概念分析→倫敦路線

(1)哲學角度

a知識論-是是非非,知識

b倫理學-道德可以教嗎?

(邊沁-快樂蘇格拉底/黑爾-規約倫理學)

懲罰哲學-報復/懲戒/恕道

(a)報復性懲罰自然懲罰~報應

(b)懲戒性懲罰重在懲戒ex.殺雞儆猴[I-it]

(c)感化性懲罰改善他的行為

(d)恕道性懲罰原諒公平對待與分配正義,不公平對待不通排,差別對待差別 [I-Thou]

(2)教育角度

a目的-皮德斯(Peters)

教育無外在目的

除了三種人以外成人、老師、父母

b課程

(a)皮德斯(Peters)-知識型式

(b)費尼斯(Phenis)-有六種模式

符號學-包括語言、數學,以及各種符號形式;
經驗學-包括自然及人文科學;
美學-包括各種藝術,例如音樂、視覺藝術、運動藝術及文學等;
人群聯合學-在人際互動中得到的經驗和知識;
倫理學-包括表達義務而非事實、知覺形式或覺察關係的道德意義;
綜合學-指綜合的統整性意義,包括歷史、宗教及哲學。

(c)赫斯特(Hirst) -有七種模式

自然課學/數學/人的科學/歷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

c教學

成功教學,有效教學

d三大規準

合價值合認知合自願

(3)xx變成概念分析

a教育

爭議性概念/複合性概念/多樣化概念/工作成效概念

b.課程

目標/計畫(藍圖)/學科/經驗

c教學

成功/意向(活動)/規範行為

d教育規準

利用教育、訓練、灌輸

來進行合價值()/合認知()/合自願()

e.教育隱喻

1

教育即雕刻

[理想主義]

蘇格拉底

學生因材施教外而內(外控他律)

2

教育即接生

[觀念主義]

蘇格拉底

學生天生有內而外(蘇祖母)

3

教育即洞穴

[理性、經驗主義]

柏拉圖

洞外理性、洞內經驗

4

教育即塑造

[經驗、行為主義]

 

可隨心教育學生,漠視先天後天

5

教育即鑄劍

[精粹主義]

 

教師是權威,違反學生意願

6

教育即撞鐘

 

 

重視學生的自發性

7

教育即囤積

 

 

教育中師被認為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

8

教育即灌輸

 

 

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9

教育即有機

 

 

個人童話周遭文化,更新且連續歷程

10

教育即陌生人

 

 

透過自我意識提升自我

11

教育即生長

[實驗主義]

-杜威

尊其生長...學校及社會

 

 

[自然主義]

盧梭

任其生長..以兒童為中心

 

 

[生活預備說]

斯賓賽

助其生長..以成人為中心

 


()

1.實用主義

皮德斯(Peters)-有用為真

2.實驗主義

詹姆斯和杜威(James & Dewey)-實驗心理學

3.進步主義→朝著價值目標前進

杜威(Dewey)

a當代

杜威(Dewey)進步主義之父:派克(Parker)

心理學之父:桑代克(Thorndket)

共原則說:賈德(Judd)

班克斯(Banks)貢獻、添加、轉化、行動

b現代

新實用主義-羅狄(Rorty)-   希望   取代   知識 

                             重建主義      現代主義

(2)哲學角度

a.知識論-是經驗不斷改造與重組過程

b.倫理學-行中求知

c.美學-藝術與經驗》《民主與教育:教育哲學

d道德-做中學,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3)教育角度

a目的-教育無目的→inf皮德斯(Peters)

b.課程-活動/經驗課程-用兒童思考→inf弗雷爾(Freire)

c.教學法-問題解決法

d.興趣-發現事物製造東西    自我表達

e.衝動-社會本能語言本能製造本能藝術本能

4.社會重建主義

(1)哲學角度

a.又叫虛無哲學,廢墟哲學重建與存在的共同點

b.知識論-知識是社會的有用的知識

c.美學-重建社會秩序

(2)教育角度

a.目的-重社會性

b課程-主張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內入課程,學生也有社會

社會重建孔滋和洛格(Counth & Rugg)

第五類艾斯納和瓦倫斯(Einer&Vallance)

5.永恆/精粹主義

(1)哲學角度

知識論-挑戰主義,精粹主義較近似於進步主義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目的

理性

經驗

理念

讀經典

形式訓練

方法

教學法詰問法

老師中心教科書為主

對象

高等

中小學

代表人

阿德勒、赫欽斯、馬斯坦

巴比特

內容

百本名著

讀寫算3R

課程

學習社會

努力重興趣

隱喻

教育即心靈

教育即羅盤

備註

阿德勒(Adler)

   派代亞計畫、有教養的兒童

   美感判斷立即愉悅,知識讚賞

赫欽斯(Hutehius)

   鼓勵閱讀100偉大經典書

馬瑞坦(Maritain)

   追求個人內心的精神自由

   <人的教育>、追求真理

R讀寫算

Back to Basics

回歸基本資料

6威權主義

(1)威權  :永恆、精粹、行為、實證

(2)非威權:進步、重建、人文、建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ra324h0916 的頭像
    sara324h0916

    快快@@快快

    sara324h09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