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哲學
一、哲學意義
窮究教育的原理原則
Philosophy愛智
(一)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哲學與教育
(二)Philosophy for Education哲學為教育
(三)Philosophy in Education哲學在教育
(四)Philosophy of Education哲學的教育*原理原則
二、教育、科學、哲學關係
科學哲學-邏輯實驗
哲學科學-簡單方式讓大家了解
教育哲學-教育核心為何
哲學教育-哲學系上的課ex.形上學
科學教育-我國北一女用科學來教導學生
教育科學-教育走向系統化
(一)教育v.s科學
1.康德(Kant)貢獻教育講座
2.赫爾巴特(Herbart)教育學之父,教育科學化
(二)教育v.s哲學
1.杜威(Dewey)源自1916《民族與教育:教育哲學》
哲學是教育的普通原理
教育是哲學的實驗室
2.康德(Kant)
沒有內涵的思想是空的
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的
3.歐陽修
沒有教育的哲學是空的
沒有哲學的教育是盲的
三、哲學功能
(一)分析:釐清意義
(二)規約:涉及價值→真、善、美
(三)思辨:探索討論
四、哲學議題
(一)形上學
1.意義:物理之後→由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用經驗分析所寫
(1)宇宙論-天體→萬物皆來自於水
ex.泰利斯、畢達哥拉斯
(2)本體論-本質、存有、實體→事物本質的討論
ex.現象學、批判理論
2.學派:
|
學派 |
主義 |
代表 |
目標 |
解釋 |
(1) |
心靈實體說 |
理性 |
柏拉圖/亞裏斯多德/笛卡爾 |
重目的 |
人的靈魂是真的 |
(2) |
心靈狀態說 |
經驗 |
休莫/赫爾巴特 |
重實質 |
人是有意識 |
(3) |
實驗心靈說 |
進步 |
詹姆士/杜威 |
重經驗 (主動) |
偏重心理學中的行為R→S |
(4) |
唯物心靈論 |
行為 |
赫胥(ㄒㄩ)桀(ㄐㄧㄝˊ)/華德生 |
重經驗 (被動) |
人的心靈會修正 |
(5) |
完形心靈論 |
格式塔 |
馮德/柏林學派 |
重整體 |
整體大於部分之合 |
(二)知識論→真
1.檢證-觀念分析→設證、論證
符應說、貫通論
2.真假、是非
3.學派
|
主義 |
解釋 |
教育 |
內容 |
代表 |
(1) |
理性 |
思考、懷疑 |
形式訓練 |
先天知識 |
笛卡爾 |
(2) |
經驗 |
感官 |
教育萬能 |
後天知識 |
洛克 |
(3) |
調和 |
感性、理性、悟性 |
批判理論 |
先天形式(感性悟性) 後天材料( 理 性 ) |
康德 |
(4) |
實驗 |
經驗 |
做中學 |
|
杜威 |
(三)倫理學→善
品德、道德、倫理學
1.品德
(1)性善論 孟子 V.S 盧梭 動機善
(2)性惡論 荀子 V.S 基督教 動機惡→結果是善
(3)性亦善亦惡 楊雄 V.S 柏拉圖
(4)性無善無惡 告子 V.S 洛克
(5)性三品 董仲舒/王充/韓愈
2.道德
(1)學派
哲學王 |
知德 |
軍人 |
勇德 |
生產階級 |
節制 |
a.早期
(a)柏拉圖(Plato)-哲學王
(b)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18th
(a)康德(Kant)
主內派/嚴格主義-重動機 以平等對待平等→平等原則
對自己內心良心的準則 以不平等對待不平等→差異原則
(b)彌爾、邊沁(Mill、Bentham)
主外派/效益主義-重結果 最大的幸福是功利主義
外在處罰,比較出來的結果 伊比鳩魯/墨家
(2)倫理學
a.德行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宜高邁倫理學
b.義務論-康德(Kant)
c.效益論-彌爾(Mill)
d.自我倫理學-傅柯(Faucaut) →不斷規約、修練
e.情緒倫理學→分析哲學
f.正議論-郭德堡(Kohlormas)
g.批判論-哈馬士(Habermas) →辯論倫理學
h.關懷倫理學-諾丁斯、姬利根(Noddingse Gilligan)
(四)美學→美
美的知識、鑑賞美
1.鮑爾加登(Baugarden)-美學之父
2.康德(Kant)-第三本《判斷力批判》
3.席勒(Shiller)-《美育書簡》
4.艾斯納(Eisner)-《藝術鑑賞與藝術批評》
5.蔡元培-五育
(五)宗教→聖
教堂、教義、經典、儀式
(六)理哲學
1.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演譯法
2.培根(Bacom)-歸納法
3.杜威(Dewey)-問題解決法/思維術
4.彌爾(Mill)-一致法/差異法/聯合法/殘條法/共變法
5.波柏(Popper)-否證法/反證法→社會點滴功能~類似~漸進決定林布隆(Cindblom)
ex.天下烏鴉一般黑、《雲與鐘》→自由與理性
(1)客觀物理世界
(2)主觀精神世界
(3)人類精神對象/逃離世界
(七)社會哲學
社會、社區、社群
1.個人主義
尼采(Nietzsche)、盧梭(Rouseau)《愛彌爾》
ex.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2.社會主義
孔德(Comte)、涂爾幹(Durkheim)《民約論》
ex.覆巢之下無完卵
(八)懲罰哲學
懲罰、體罰、管教
1.規準
(1)正向規準-合情、合理、合法
(2)反向規準-無效不罰、無益不罰、無據不罰、無需不罰
2.學說
(1)報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2)懲戒-象徵
(3)寬恕-原諒
(九)教師哲學
1.古希臘-教樸、辯者→貴族有時間就會去市場吵架
2.中世紀-經師→漢代出現
3.文藝復興-人師
4.科學時期-教書匠
5.後現代時期-知識份子
ex.季胡(Giroux)
(1)順從
(2)抗拒-故意反對
(3)霸權-要求別人與他相同
(4)轉化-期待老師轉化知識份子
五、哲學史前期→依照時期分類
希臘 |
中世紀 |
文藝復興 |
|
啟蒙運動 |
浪漫主義 |
20世紀 |
|
|
|
德 |
|
|
現象詮釋 |
|
|
|
德 |
|
|
法蘭克福(老-階級) |
|
|
|
德 |
批判主義 |
唯心/唯物 |
新馬(青-公平) |
|
|
|
德 |
|
赫爾巴特/文化 |
|
軍國民/博雅 |
宗教 |
不同勢力 |
法 |
自然 |
浪漫 |
|
觀念界(共相) |
芳濟派 |
人文主義-人文 |
法 |
理性/結構 |
後結構/存在 |
後現代 |
現象界(殊相) |
道明派 |
宗教改革-新教 |
英 |
經驗實證 |
|
觀念 |
|
|
唯實主義-啟蒙 |
美 |
|
實用/實驗 |
進步/重建/永恆/精粹 |
(一)希臘
1.目的
(1)斯巴達-軍國民教育→反體罰全民皆兵
(2)雅典-博雅教育→重文化
2.思想(辯者)
(1)普羅哥拉斯(Protagoras)
ex.人為萬物尺度
(2)蘇格拉底(Socrates)→西方孔子、父親雕刻師、母親助產師
ex.知人無知,知其德,福德一致-把哲學帶著走,讓大家皆可談哲學
(3)柏拉圖(Plato)→哲學王
成名是因為會法律、會打仗
a.二元世界
觀念界-共相 (Idealism) |
形而上 |
抽象 |
大學 |
水果 |
理性 |
柏拉圖(Plato) 笛卡爾(Descartes) |
現象界-殊相 (Realism) |
形而下 |
具體 |
東吳師大台科台大 |
Apple、banana |
經驗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培根(Bacom) |
b.人有三種
哲學王 |
頭 |
金 |
知德 |
軍人 |
胸 |
銀 |
勇德 |
生產階級 |
腹 |
銅 |
節制 |
(4)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百科之王~創很多新的科目ex.形上學、倫理學
ex.小馬未離開母馬就踢母馬,吾愛吾師更愛真理
方法論-演譯法
(二)羅馬
1.目的實用教育
2.思想
(1)西賽羅→大文豪
西賽羅主義-形式主義
(2)坤體良→羅馬孔子
主張學校教育-原本古羅馬是家庭教育為主反體罰
(三)中世紀
1.目的宗教思想
2.思想
(1)芳濟派-聖․奧古斯丁(灰衣托鉢僧)
唯實論→理性
(2)道明派-聖․多鴻斯 (黑衣托鉢僧)
唯名論→經驗
(四)文藝復興→出來不同勢力
1.人文主義→反中世紀主要以對抗貴族為主
(1)歷史
回溯希臘時期
(2)當代
文藝復興佩脫拉克(Petrarch)-亦善亦惡反體罰
人文主義伊拉斯莫夫(Erasmus)
(3)現代
a.德
新人文~文化主義~斯普朗格(Spranger) 狄爾泰(Dilthey)、保爾森(Paulson)
(a)目的
主觀精神客觀化、環境生態
(b)現代
課程:文化材
方法:教化成六種人格-保存文化、傳達文化、創造文化
b.美
(a)古典人文主義-巴比特(Bobbitt)
(b)科學人文主義-杜威(Dewey)
(c)基督教人文主義-馬斯坦(Martain)
2.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新教教育
(1)新教派
a.路德b.喀爾文c英國國教
(2)舊教派
a.耶穌會b.兄弟會c.小學校
3.唯實理論→湯姆士-啟蒙教育
教育科學運動、應用階段式教學、兼顧通才與專才培養
(1)人文唯實-威夫斯(Vives)反智主義
利用古代文學,為手段達到目的。傳授智識,有益於生存
反中世紀針對一般人都反對
(2)社會唯實-蒙田(Montaign)旅遊、保健
力主實用教育的重要,如師需訓練生現世生活。
(3)感官唯實-康米紐斯(Comeniu)《世界圖解》
培根(Bacom)創的利用科學歸納法用於教育
(五)近代-懷疑、科學
1.法
(1)笛卡爾(Descartes)-理性主義→近代哲學之父
a解釋
比較相信客觀→我思故我在
b目的
懷疑科學
(2)盧梭(Rousseau)-自然/浪漫主義
a歷史
道法自然
b當代
1762年《愛彌爾》《民約論》
c現代
後現代主義
2英→經驗主義
(1)培根(Bacom)-海洋哲學→近代科學之父
a目的
感官教育
b解釋
舊瓶裝新瓶→相信數量
c方法論
歸納法
d四大偶像
(a)洞穴-自我→個人的錯
(b)市場-語言 人云-八卦語言
(c)種族-習俗→一般人的錯 人云-觀念的錯
(d)劇場-學統
(2)洛克(Locke)
a解釋
人生如白紙或蠟板
b知識
重視身體強健
c課程
內感官-反省
外感官-經驗
六、哲學史後期→依照國家分類
(一)德
批判主義、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
1.批判主義/批派理論
(1)哲學角度
a解釋
承襲馬克斯理論對對社會上的立場提出疑慮
b確立
主體性,把人的主體找到包含不合理的
c歷史
康德 (Kant) 三大批判 |
→ |
黑格爾 (Hegel) 唯心論 |
→ |
馬克思 (Max) 唯物論 |
公平性 (青年) |
新馬克斯 法蘭克福學派 |
階級制 (老年) |
|
|||||
a純粹理性批判 知識→感性、理性、悟性 b實踐理性批判 道德→義務良心的標準 c判斷力批判 美學 |
a唯心論 b正反合辯論 |
|
a唯物論 b階級意識 |
|
霍克海默-辯證 (Horkheimer) 阿多諾-資訊/文化 (Ardorno) 馬克色-單同度的人/異化 哈伯馬士-溝通理性 (Habermeas) |
(2)教育角度
a目的-科學 |
|
|
|
|
經驗分析 |
→ |
歷史分析 |
→ |
批派重建 |
b興趣↓ |
|
↓ |
|
↓ |
技術 |
→ |
實踐 |
→ |
解放 |
c知識↓符碼 |
|
↓ |
|
↓ |
勞動 |
→ |
語言 |
→ |
權力 |
d教學-四段法 |
|
|
|
|
質疑→反省→解放→重建 |
||||
e溝通 |
|
|
|
|
真理→真誠→正當性→可理解 |
||||
f課程 |
|
|
|
|
破除意識形態-性別、課程不合的要消除相似於潛在課程 |
(3)範例
a隨著科技文明工具理性,可能對人性產生扭曲,因此特別著重於揭漏真相,鈄過辯證與反思追求主體的自由與社會的解放。
b流行音樂已經成了文化工廠,缺乏藝術主體性,不是合當教育內容。
c提醒大眾不要把孝心葬送在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中,不可將人性以物質為基礎。
2.現象詮釋學
(1)解釋
現象胡塞爾(Husssel)-科學的科學,將現象背景做深入了解
詮釋海德格(Heideggein)→教職工作相當等於詮釋學
a溝通之學,事物、概念清楚
b方法-溝通、理解、視野、交融大家看法一致
(2)哲學角度
a現象知識論
(a)本直直觀-理性如何構成
(b)入括弧-討論的事情不精準
(c)序而不論-有想法不會表達
b詮釋
(a)希臘-愛馬士(Hermes)
(b)羅馬-法律詮釋學
(c)中世紀-聖經詮釋學
(d)現象/存在詮釋學-海德格(Heideggein)
(e)視野交融-嘉達美(Gadamer)
(f)批判詮釋學-哈伯馬士(Habermas)
(3)教育角度
a現象
(a)目的-釐清教育讓學生呈現自己,老師將學生背景忽略,以自己覺察去理解學生
(b)課程-派納在概念化
(c)現象社會學-休茲(Shutz)
(d)俗民方法論-葛芬柯(Garfiukel)
b詮釋
(a)目的-溝通人類互動過程產生社會建構的意義
(b)課程-派納的再概念化課程
(c)教學-對話
(二)法國
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
1結構主義
(1)哲學角度
重結構、重能指所指、重視客體整體
(2)教育角度
a索緒爾(Saussure)
語言學→S+V+O
b阿圖賽(Althusserl)
國家機器→學校是複製的機器
c伯恩斯坦(Bernstein)
分類架構→統整是弱弱、聚斂是強強
d皮亞傑(Piaget)
認知結構
2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1)哲學角度
修正結構、重主體
(2)教育角度
a傅柯(Feucault)
(a)挑戰結構
(b)方法論《考古學》《宋譜學》
(c)事物秩序
b柯恩(Kuhn)
修正結構、典範轉移
3存在主義→重視人
(1)哲學角度
a重負責、時間、選擇主體
b比較相信主觀、重視學生抉擇
(2)教育角度
a目的
真誠決斷參與自律個性忠貞
b課程
教材文學藝術
c教學
師生關係-Buber(I-Thou)水平關係
d代表
(a)尼采(Nietzsche)-超人
(b)沙特(Sartre)-我在顧我思
(c)海德格(Heideggein)
4後現代主義
(1)哲學角度
a重主體、重文本遊戲
b多元、動態、擺脫單一化
c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
(a)法農(Fanon)法屬阿爾及利亞人《白面具黑皮膚》
(b)薩依德(Said)《鄉關何處》
c女性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激動主義……共11派整合
(a)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b)諾斯丁(Noddings)關懷重心與關係,非道德推理或理性
(c)姬利根(Gilligan)女性的觀點發聲、反對郭爾堡(Kohlberg)
(d)貝爾(bell)融合教育學
(2)教育角度
a目的
(a)中心、反體系、反後設敘事
(b)後現代批判理性主義
(c)結論是反對一種方式、反對唯一的答案
(d)了解人間事務都是多元及差異並立
(e)視以生態為本的教育體系
b課程-
(a)族群、性別
(b)檢討課程中的文化霸權
c教學-
(a)重視對於傳統主流的質疑
(b)貢獻-添加-轉化-行動
d代表-李歐塔(Lyotard) →後現代主義之父
5建構主義
(1)哲學角度
知識是建構而來
(2)教育角度
a個人-皮亞傑(Paiget)基模、平衡
b社群-維高斯基(Vygotsky)社會文化
6批派教育學→成人教學短時間學會
(1)哲學角度
a人性化德教育志業
b意識覺醒
(2)教育角度
a教育不是用來訓化人民,而是來解放人民
b提問是教育取代囤積
c代表
(a)費雷德(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
人性化教育、意識覺自營
(b)季胡(Giroux)《邊界教育學》主要反對後現代主義
跨族群(多元主義)、跨性別(女性主義)
(c)艾波(Apple)《意識形態與教育》
(d)莫連豪爾(Mollenhauer)《教育與解決》
(e)布萊梅爾(Brameld)文化政治學是只知式的生產及權力、教育及是力量。
(三)英國
1.邏輯實證/分析哲學→維也納學園
(1)哲學角度
邏輯實證(邏輯哲學)-透過哲學探索→羅素
分析哲學(日常生活分析)-分析釐清真理→維根斯坦
*解析
維根斯坦(學生)的老師羅素,羅素要維根斯坦寫一篇論文但他無法完成,去中小學上班時他發現大家無法了解他所講的邏輯實證,所以他把邏輯實證改成日常生活版本的,還跑去編相關字典,但是字典裡的解釋篇編的比查的字還難,所以轉向分析哲學
(2)教育角度
透過邏輯呈現世界原子
*特殊地名
維也納學派-邏輯實證論(量化)→語言分析回到事物本生
芝加哥學派-符號互動論(質化)→市場經驗與自由放任
法蘭克學派-批判理論
倫敦路線派-觀念分析(理性啟蒙)
葛蘭西學派-文化霸權
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
2.觀念分析學派/概念分析→倫敦路線
(1)哲學角度
a知識論-是是非非,知識「型」場
b倫理學-道德可以教嗎?
(邊沁-快樂蘇格拉底/黑爾-規約倫理學)
懲罰哲學-報復/懲戒/恕道
(a)報復性懲罰自然懲罰~報應
(b)懲戒性懲罰重在懲戒ex.殺雞儆猴[I-it]
(c)感化性懲罰改善他的行為
(d)恕道性懲罰原諒公平對待與分配正義,不公平對待不通排,差別對待差別 [I-Thou]
(2)教育角度
a目的-皮德斯(Peters)
教育無外在目的
除了三種人以外成人、老師、父母
b課程
(a)皮德斯(Peters)-知識型式
(b)費尼斯(Phenis)-有六種模式
符號學-包括語言、數學,以及各種符號形式;
經驗學-包括自然及人文科學;
美學-包括各種藝術,例如音樂、視覺藝術、運動藝術及文學等;
人群聯合學-在人際互動中得到的經驗和知識;
倫理學-包括表達義務而非事實、知覺形式或覺察關係的道德意義;
綜合學-指綜合的統整性意義,包括歷史、宗教及哲學。
(c)赫斯特(Hirst) -有七種模式
自然課學/數學/人的科學/歷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
c教學
成功教學,有效教學
d三大規準
合價值合認知合自願
(3)當xx變成概念分析
a教育
爭議性概念/複合性概念/多樣化概念/工作成效概念
b.課程
目標/計畫(藍圖)/學科/經驗
c教學
成功/意向(活動)/規範行為
d教育規準
利用教育、訓練、灌輸
來進行合價值(善)/合認知(真)/合自願(美)
e.教育隱喻
1 |
教育即雕刻 |
[理想主義] |
蘇格拉底 |
學生因材施教外而內(外控他律) |
2 |
教育即接生 |
[觀念主義] |
蘇格拉底 |
學生天生有內而外(蘇祖母) |
3 |
教育即洞穴 |
[理性、經驗主義] |
柏拉圖 |
洞外理性、洞內經驗 |
4 |
教育即塑造 |
[經驗、行為主義] |
|
可隨心教育學生,漠視先天後天 |
5 |
教育即鑄劍 |
[精粹主義] |
|
教師是權威,違反學生意願 |
6 |
教育即撞鐘 |
|
|
重視學生的自發性 |
7 |
教育即囤積 |
|
|
教育中師被認為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 |
8 |
教育即灌輸 |
|
|
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
9 |
教育即有機 |
|
|
個人童話周遭文化,更新且連續歷程 |
10 |
教育即陌生人 |
|
|
透過自我意識提升自我 |
11 |
教育即生長 |
[實驗主義] |
-杜威 |
尊其生長...學校及社會 |
|
|
[自然主義] |
盧梭 |
任其生長..以兒童為中心 |
|
|
[生活預備說] |
斯賓賽 |
助其生長..以成人為中心 |
(四)美
1.實用主義
皮德斯(Peters)-有用為真
2.實驗主義
詹姆斯和杜威(James & Dewey)-實驗心理學
3.進步主義→朝著價值目標前進
杜威(Dewey)
a當代
杜威(Dewey)進步主義之父:派克(Parker)
心理學之父:桑代克(Thorndket)
共原則說:賈德(Judd)
班克斯(Banks)貢獻、添加、轉化、行動
b現代
新實用主義-羅狄(Rorty)-以 希望 取代 知識
重建主義 現代主義
(2)哲學角度
a.知識論-是經驗不斷改造與重組過程
b.倫理學-行中求知
c.美學-《藝術與經驗》《民主與教育:教育哲學》
d道德-做中學,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3)教育角度
a目的-教育無目的→inf皮德斯(Peters)
b.課程-活動/經驗課程-用兒童思考→inf弗雷爾(Freire)
c.教學法-問題解決法
d.興趣-發現事物→製造東西→溝 通→自我表達
e.衝動-社會本能→語言本能→製造本能→藝術本能
4.社會重建主義
(1)哲學角度
a.又叫虛無哲學,廢墟哲學→重建與存在的共同點
b.知識論-知識是社會的有用的知識
c.美學-重建社會秩序
(2)教育角度
a.目的-重社會性
b課程-主張將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內入課程,學生也有社會
社會重建孔滋和洛格(Counth & Rugg)
第五類艾斯納和瓦倫斯(Einer&Vallance)
5.永恆/精粹主義
(1)哲學角度
知識論-挑戰主義,精粹主義較近似於進步主義
|
永恆主義 |
精粹主義 |
目的 |
理性 |
經驗 |
理念 |
讀經典 |
形式訓練 |
方法 |
教學法詰問法 |
老師中心教科書為主 |
對象 |
高等 |
中小學 |
代表人 |
阿德勒、赫欽斯、馬斯坦 |
巴比特 |
內容 |
百本名著 |
讀寫算3R |
課程 |
學習社會 |
努力重興趣 |
隱喻 |
教育即心靈 |
教育即羅盤 |
備註 |
阿德勒(Adler) 派代亞計畫、有教養的兒童 美感判斷立即愉悅,知識讚賞 赫欽斯(Hutehius) 鼓勵閱讀100偉大經典書 馬瑞坦(Maritain) 追求個人內心的精神自由 <人的教育>、追求真理 |
三R讀寫算 Back to Basics 回歸基本資料 |
6威權主義
(1)威權 :永恆、精粹、行為、實證
(2)非威權:進步、重建、人文、建構